人工建造的住房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。中國陜西省半坡遺址,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住房雛型。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內容的增加,逐漸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居住建筑。居住建筑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住宅形式,要求保證居住的安全和私密性,平面布局多為對外封閉而向內開敞,這是影響居住建筑形制和設計的重要社會因素。古代居住建筑都是采用地方材料和手工建造,因此形成了因地而異的住宅構造類型。如在北美洲和中國東北、云南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出現了井干式住宅(見民居);在生產大量皮革的游牧地區就以植物枝條和皮革、織物建成便于拆裝的帳篷式住宅;而在中國黃土高原則出現了利用生土建造的窯洞住宅(見生土建筑)。此外,氣候條件對居住建筑也影響很大,在寒冷或風沙較大的地區,住宅形態以封閉為主,如古羅馬龐培城和中國北京的四合院(見彩圖);而在炎熱、潮濕地區則以通風避潮為主,如東南亞和中國云南、貴州等地區的底層架空的干闌式住宅。取暖和炊事的方式,對居住建筑的設計也有很大影響。歐洲一些用火墻取暖的地方,壁爐和火墻成了房屋的核心;中國北方用火炕取暖的住宅就形成"一明兩暗"的平面,南向開大窗,其他三面為實墻的形制。各民族的風俗習慣,家庭的結構也是影響居住建筑平面布局的重要因素。
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,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,城市住宅發生了大變化。城市用地日益緊張,促成了并聯式、連排式、公寓式住宅和高層住宅的迅速發展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,在住房設計中吸收了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建筑物理等學科的成果,使居住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又進入了一個技術科學化、設備現代化的新階段。